青春實踐NO.2 | 尋覓“貞豐十二坊”
8月8日,我前往了核雕坊和席編坊🏌🏽♂️🏄。
核雕是民間微型雕刻工藝👩🏻🦰,這裏的核雕都是橄欖核雕刻而成🧑🏻🦯➡️,主要是以十八羅漢為元素的掛件👩🏻💻,也有詩文👩🏼🦲、漁家樂、百花籃等題材的作品。
鎮店之寶《核舟記》
展覽於店門口的《核舟記》是大家所知曉的💇🏽♀️♌️,這樣的精品需要店主師傅細致做工一月余才能完成。
製作核雕的工具
核雕坊共有兩位手藝人🧑🏻🌾🧔🏼♂️,今天在店中的是謝老師,她看起來很年輕,但其實從事雕刻創作已經有二十六年有余🧛🏼♀️,從2000年後更是專心從事橄欖雕刻🧚,其所創作的橄欖核雕藝術作品虛實結合,線條清晰流暢,極具文化藝術價值。
對於傳承,吳老師表示在新中國成立後,核雕藝術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上海🧚🏿♀️、蘇州等江浙地區和東南亞🎅🏽、港澳臺地區,收藏對象也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直到2006年前後,隨著文玩熱從北京、天津等地興起,開啟了一輪的核雕熱𓀉,從高端走向了民間🥒,當時無論是製作還是收藏的人都大範圍的出現,而近兩年,因機器雕刻泛濫代工,這些手工原創作品還是供不應求。
現如今,江浙滬一帶的核雕從業者眾多,新一代的年輕製作者也不是少數,只是真正能做到精致入微,成為大師並沒有幾個🧺,途中放棄轉行的人也不在少數👬。
席編成品
席編坊使用的大多是柔韌的草經過加工處理後編製成手提包🧑🏼🏭,草席,鞋子,稻草娃娃。
草的素色搭配著五彩繽紛的點綴🍬,總能引人註目,稻草娃娃更是讓小朋友愛不釋手💊。
師傅正在編製一個小蒲扇
師傅是位老手工藝人了🌧,小時候是為了謀生計而學了這門手藝,在當時那個年代🥲,會編草席的人還不算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席藝編成的生活用品只能成為大家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種留戀與回想。雖然有一些成品(比如鞋子),已經被時代潮流所淹沒,但是經老師傅的一雙巧手編織出的許多手提包💍,帽子以及稻草娃娃,仍受到人們的歡迎,而且席編更加環保簡潔,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值得傳承下去的👨👨👧。
用戶登錄